聯系我們
西安伊頓電器有限公司
電話:029-87305932/029-87305930
手機:13571893389
地址: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魚化光電電子科技產業園9棟(廠房)
缺電陰影下,儲能價值漸顯
新一場電力保供的戰役已經悄然拉開帷幕,儲能在電力系統平衡中的價值開始被看見。
近日,山東省發改委、能源局印發《2023年全省電力電量平衡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。《方案》指出,今年迎峰度夏晚高峰,山東可能存在約1000萬千瓦供需缺口;迎峰度冬晚高峰,可能存在約800萬千瓦供需缺口。
考慮到近兩年來電力供應的不確定性越發高漲。上述《方案》發布,可以看作是山東在2023年電力保供戰役上的提前規劃。
事實上,不只是山東,能見留意到,開年以來,浙江、重慶、四川、湖北等地,在政策文件,或是電力會議上,均有提及能源和電力保供問題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電力保供被提上日程時,儲能被越來越多地提及。作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,儲能在促進電力系統供需平衡上的作用,正在被看見。
上述《方案》明確提到,預計新型儲能全年發電量將達12億千瓦時,可以以自調度模式參與電力市場,在電力供應緊張等特殊時段,可以臨時統一調度。
更早之前,在重慶市新型儲能試點示范現場會議上,當地能源局領導透露,今年迎峰度夏前,重慶要力爭建成30萬千瓦新型儲能電站和50萬千瓦用戶側儲能,通過新型儲能產業發展,有效解決迎峰度夏電力缺口問題,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。
只是,儲能的作用如果需要進一步放大和呈現,真正擔當起新型電力系統的支撐角色,還需要跨過經濟性和規?;l展的關口。
缺電陰影浮現
今年,電力供應緊張的警報已經拉響。
最先引起關注的,是今年2月份,云南對電解鋁企業實施限產措施。自去年9月以來,這已是云南半年內第三次對電解鋁企業進行限產。
云南省內電力供需形勢嚴峻,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氣候干旱,省內水電發電能力嚴重不足。而云南又是不折不扣的水電大省,水電裝機容量占比近八成,省內的電力供應多少有些“靠天吃飯”。
極端天氣或氣候異常引發電力供應緊張,類似的情況在近兩年來接連上演。去年7-8月,四川面臨歷史同期最高極端高溫、最少降雨量、最高電力負荷的“三最”疊加局面,電力保供遭遇嚴峻挑戰,一時引發廣泛關注。
事實上,近年來,國內電力供需矛盾進一步突出,限電情況接連上演。在更早的2021年,東北地區電力供應緊張情況,甚至出現拉閘限電情況。
一些區域電力供應緊張,影響會輻射至全國。主要原因在于,我國電力資源分布和用電區域錯位,形成了西電東送,北電南送的電力供應格局。
電力供需矛盾進一步凸顯,原因復雜,既有能源轉型帶來的能源結構變化,還有電網架構設計,以及極端天氣頻發,更有區域經濟格局變化導致的供需變化。如成渝經濟圈的建設,四川和重慶當地的用電大幅增加,水電大省也面臨缺電難題。
來自中電聯的預計,今年,迎峰度夏期間,華東、華中、南方區域電力供需形勢偏緊;華北、東北、西北區域電力供需基本平衡。迎峰度冬期間,華東、華中、南方、西北區域電力供需偏緊;華北區域電力供需緊平衡;東北區域電力供需基本平衡。
電力保供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底層課題。在今年浙江的政府工作報告中,其明確提出,實施綠色低碳發展和能源保供穩價工程,推進電源、電網、儲能、天然氣管網等現代能源基礎設施重大項目87個,完成能源領域投資6000億元以上。2月13日,浙江能源監管辦組織召開2023年度浙江電網運行方式匯報會,再次強調保供的重要性。
對于今年的電力供應,廣東地區電網表示,將全力以赴保經濟增長、保社會穩定、保民生用電、保電網安全,堅決防止拉閘限電,為廣東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電力保障。
可以確定是,面對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,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已經迫在眉睫。
儲能擔當幾何
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上,儲能被寄予厚望。
2021年,“十四五”開局,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,就發布《關于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》(建成《意見》)?!兑庖姟访鞔_提出,到2025年,我國新型儲能裝機達30GW以上,支持儲能以獨立主體身份參與各類市場,源網荷多元發展。
這一文件被視作儲能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文件,推開了儲能規模化發展的大門。
2022年,國家發改委、能源局發布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》,提出打造新型儲能示范區,為儲能產業的發展提出路徑規劃。
國家定調加碼,地方政府紛紛跟進。隨后,有關儲能的發展規劃,陸續出現在各地“十四五”碳達峰方案和能源電力規劃中。多地提出,到2025年,區域內電網系統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高用電負荷的5%以上。
來自中關村儲能聯盟的數據顯示,截至目前,全國已有26個省市規劃了“十四五”時期新型儲能裝機目標,總規模近67GW,是國家規劃的2倍不止。
目前,山東、浙江、河北、寧夏等地先后出臺新型儲能發展專項規劃。為推動規劃落地,山東、浙江、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四川、廣西、青海等地均推出儲能示范項目,并出臺配套的支持政策。
山東是我國儲能建設的排頭兵。截至2022年底,全省在運新型儲能項目58個、規模155萬千瓦,位居全國首位。山東能源局透露,2023年春節期間,儲能電站最大充電電力89.7萬千瓦,參與調峰6次,累計減少棄風棄光電量1650萬千瓦時。
但是,雖然國家及地方層層加碼儲能,但儲能的盈利機制,尚未真正建立,導致規劃落地進展遲滯。目前,儲能投建的主要動力,依然是為了滿足新能源配儲的要求,以及看好峰谷價差套利的工商業儲能。
儲能盈利模式和成本疏導機制亟待建立,而這又與我國電力市場的建設和完善密切相關。即便最早落地現貨市場,并為儲能盈利提供多方支持,山東地區獨立儲能電站的實際能力依然堪憂。
儲能行業還在等待一個真正市場化爆發的臨界點。其中既有上游設備成本的下降,還有電力市場機制的完善。